家校课堂

发布时间:2025-10-23 期号: 1862期

 

  ■ 教育笔谈

  告别拖延  从“最后再做”到“现在开始”

 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黄月皎

  在初三,我们往往明知学习很重要,却总是找借口推迟,直到最后一刻才匆忙完成——这就是拖延。它会影响个体学习和生活质量。拖延并非不可战胜。下面,笔者讲述一个学生通过科学方法和持续行动逐步改善拖延的案例,希望能帮助考生提高学习效率。

  

  【案例】

  L同学来到心理咨询室,自述从小学高年级他就开始习惯性拖延,导致成绩一直在班里处于中等偏下。比如,他每天总把数学作业拖到最后才写,甚至抄答案应付了事,还经常熬夜才能完成,以至于白天上课犯困,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。同时,他还产生了严重的考试焦虑和自我否定情况。

  

  【解决方案】

  拆解任务  形成正向反馈

  针对L同学的情况,笔者先帮其分析了拖延的原因。在心理层面,他对数学有畏难情绪,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;同时还有一定程度的“追求完美”倾向,总想等状态好了再写。在行为层面,他写作业时把手机放在旁边,容易被各种信息提示音干扰;此外,写作业也没有明确计划,想到哪科就写哪科。

  在接下来两次咨询中,老师帮他制订了个性化的改善方案。

  一是学习任务的拆解和启动。比如,他可将数学作业拆解:先花两分钟阅读题目,再选做三道最简单的题,完成后决定是否继续下去。坚持两周后,L同学发现只要自己开始动手做,其实题目没有那么难。

  二是学习环境的改良。写作业时,他可使用类似番茄钟、Forest这样的软件进行手机管理;同时,保证学习空间干净整洁,在开始学习前清理书桌杂物,只留下必要的文具和笔记本。

  三是调整认知,建立“完成比完美更重要”的心态。老师建议L同学即使当下状态不好也要着手完成作业,允许其中有错误;同时,每天睡前记录一件“今天没有拖延就完成的事”,每坚持一周就给自己一个奖励。

  在第四次咨询时,L同学表示执行改善计划三周后,自己变化很大。第一周,他感觉在学习数学学科时能控制一点节奏了;第二周,他可以主动完成难题以外的作业,并认为提前完成任务的感觉很棒;第三周,他不会最后才完成数学作业,对数学测验的焦虑也开始减少,同时对自己的评价也从“我做不到”变成“我在进步”。

  拖延是中学生群体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,几乎每位同学都曾在某些时刻陷入拖延的泥潭。考生可从这个案例中探索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。第一,考生可选一个最想改善的拖延场景,通过拆解步骤启动学习任务,如用两分钟浏览任务来降低开始的难度;第二,可通过改善环境来塑造行为,因为减少干扰比依赖自制力更有效;第三,可形成正向的反馈循环,如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即时奖励。

  调整方法 不必追求完美

  根据以上方法,考生便可自己制订个性化改善方案。但即使有了完美计划,拖延仍可能“复发”。下面,笔者再介绍几个快速调整的方法。

  方法一是五分钟重启法。当拖延再次发生时,考生可告诉自己只需做5分钟,之后可以停下。通常五分钟后,你会进入状态并继续完成任务。

  方法二是第三人称对话法。考生要学会自我谅解,因为自我批评会加剧拖延,而自我谅解能提高后续行动力。考生可试着用第三人称与自己对话:“他这次拖延了,下次怎么做才能更好?”

  方法三是任务难度调整法。如果学习任务太难或超出自己的能力,考生可尝试降低标准,先确保完成再追求完美。

  遇到拖延,考生不要自我否定,而要智慧地去理解自己内在心理的运作机制。每一次选择开始而非逃避,考生都是在重塑自己与时间的关系。当我们学会面对情绪不适,当我们能够以同情和谅解对待自己的不完美,当我们开始设计和改造环境而非纯粹依赖意志力时,我们就在一步步走出拖延的迷宫。摆脱拖延,我们便能更好地与自己和平共处,全身心地体验当下,与时间建立友好关系,从“此刻”就开始行动。

  

  ■家教信箱

  问:孩子以后可能要考职校。但现在专业更新换代越来越快,我们家长感到很迷茫。如何规划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?是追逐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、新能源,还是选择传统但稳妥的专业?

  

  答:走职业教育路径,选专业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确很重要。近年来,热门专业黄金期越来越短,如电子商务专业已从10年前的“爆火”走向“内卷”。此外,诸多专业核心能力每五年便迭代一次,学生要从掌握单一技能提升到具备复合能力,从只需完成单线任务到能解决复杂问题。随之而来的是,学历贬值也在加速,学历保鲜期越来越短。

  当热门专业如“走马灯”般变换,唯一能“保鲜”的是孩子内在的学习能力、学习品质、学习习惯,这才是我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制胜密码。

  当AI能快速生成代码、分析数据、撰写报告,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变为那些不可替代的软实力,即用批判性思维辨别信息真伪、用跨学科能力解决复杂问题、用好奇心驱动持续创新、用韧性应对未知挑战。

  以上这些能力无法完全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获得,而是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培养、长期积累、动态进化。

  相较于纠结专业的热门与稳妥,家长不如多关注孩子的综合素养和学习韧性,使其能适应将来的未知和变化。

  本期答疑人:吴爱兄  北京市陈经纶中学

  

  ■开卷有益

  《谁在林中歌唱》

  张忠诚 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  出版

  《谁在林中歌唱》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、献礼国歌诞生90周年的诚意之作。作品以少年张广德为第一人称展开,讲述了一个普通孩子在战火中成长的故事。

  父亲参与中共地下党活动不幸被捕后,张广德的生活骤然改变。为寻找加入游击队的哥哥,他勇敢地踏入了茫茫山林,与温柔坚韧的音乐老师荷姐并肩,成为抗日队伍中的宣传力量。他们教游击队员在密林深处唱歌,唱战斗的歌、诉苦的歌、奋进的歌、忧伤的歌、昂扬的歌、送别的歌……他们不仅是战士,更是传播希望与勇气的歌者。

  推荐理由:

  《谁在林中歌唱》是作家张忠诚继“东北抗联三部曲”(《柿子地》《土炮》《龙眼传》)之后,又一部聚焦东北沦陷区抗战日常的儿童文学作品。这次,张忠诚巧妙地将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诞生背景融入故事情节,再现了在战火纷飞、条件艰苦的东北密林深处,战士们以音乐激发斗志、以歌声传递力量的战斗生活,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国歌蕴含的民族精神。

  作品规避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崇高化书写方式,让平凡人成为历史的主角,这种视角的转变告诉我们:英雄不一定都是“天生的勇者”,也有在困境中选择坚持的普通人。正如小说结尾所述,张广德成为一名普通的伐木工,组建了一支“起来合唱团”,让歌声在和平年代继续传承——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国歌精神的传递者。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,更是一曲关于生命、关于信仰、关于精神传承的时代长歌。

  

  《1938回答2026》

  徐海蛟  著 明天出版社  出版

  初二女生闻小秋的平凡生活,被一封来自1938年的神秘来信彻底打破。信中,西南联大学生梅姝用清秀的字迹描绘着战火纷飞的昆明、翠湖的波光以及联大师生在轰炸警报中坚持读书的身影;而闻小秋的回信则用2026年的科技与日常——高铁、AI、外卖,为梅姝展开一幅未来图景。

  两个女孩的对话不仅跨越时空,更串联起两代人的困惑与热血:一个在战火中寻找尊严,一个在题海中追问意义;一个用《黎明》杂志点燃抗争的星火,一个用叛逆与思考对抗现实的枷锁……

  推荐理由:

  这场跨越88年的书信往来,不仅串联起抗战烽火中的热血青春与当代中学生的成长困境,更以奇幻笔触架起一座历史与现实的桥梁。当现代教育焦虑碰撞战火中的求知信仰,当新时代学生邂逅乱世中的理想之光,一场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刻对话悄然展开……

  书中文字抛弃生硬的描述和说教,用有温度的生活切片还原鲜活的西南联大历史,展现烽火中的文脉坚守和家国担当,于细微处见证伟大。

  

  

  

关于本站|征订办法|联系我们

版权所有:优米国际娱乐 京ICP备19056224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:100083

Baidu
优米平台注册最新消息